…………………………………………….
卢元镇教授,著名学者,中国体育社会学权威,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先后出版过十数部专著,百余篇学术论文。
老师所主编的《体育社会学》更是体育学界发行量最大,
使用面积最广,引用率最高的高等教育教材之一,
是当代中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建设与发展中最重要的学术性成果。
…………………………………………….
由国际体育史期刊社与 Routledge 出版社主办,安徽师范大学承办,英国班戈大学、上体体育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安师大体育文化研究基地等机构协办的2017国际体育历史与文化学术大会于近日在安徽芜湖召开。
这次大会的主题是:全球化与民族化:亚洲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大会邀请了国内外的众多学者来共同探讨亚洲地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发展与未来。
大会报告中,中国著名体育社会学家,华南师范大学卢元镇教授发表了题为《雪峰对峙:奥林匹克文化与东方健身文化的比肩而立》的主题发言。发言中,卢教授以中国射箭文化的演进过程为例,探讨了体育文化交流所能带来的双赢结果。
卢老师指出,中国的射箭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内涵,留下了大量的文化成果与文明产物。虽然,近代以来,时代的变革使传统射箭走向没落,但是在近二十年中,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复兴,又再次获得重生。卢教授特别以年中在嵩山少林寺举办的 “ 首届少林无遮大会禅弓邀请赛 ” 为例,指出:
当代传统射箭竞赛活动,尽管在赛事制度上沿用了国际现代射箭比赛的规则,而比赛所用弓箭皆为传统器具,这两件反差巨大的事物融合于一体,使射箭运动蜕变出一种新的形态,这种形态不仅有利于古老射箭运动的当代复兴与民间推广,而且使各个民族的射箭运动在国际交流时有了共享的语言系统。
使他更为惊讶的是这次比赛以徐开才老师、李淑兰老师,以及孟凡爱老师等为代表的裁判员队伍的出现。卢老师这样来形容:
更让人吃惊的是,这次比赛的裁判工作尽由现代国际世界冠军、全国冠军等风云人物承担。他们从国际现代射箭运动的尖端队伍中华丽转身,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推广、传播中国民族传统射箭运动之中,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相互融合,传统文化与时代文化的相互渗透,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这是很值得研究的文化交流特例。
传统射箭是木竹羽角皮革等的手工制品,是农牧社会的必不可少猎具和武器,而现代国际比赛使用的弓箭,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具有高科技含量,它的每一细微结构和材质都是严格科学实验的结果,并做到绝对的标准化,以求比赛的公平公正,因此它的造价极其昂贵,市场价格是前者的数百倍,于是这项运动就被市场管束了起来,走向贵族化、小众化,使多数人只能成为看客。然而,根植在民间的弓、弦与箭是有生命力的,它已顽强地生存了上万年,当下这种新的比赛形态赋予了它更为博大更加滋润的发展空间。这是两种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融合在一起时产生出了奇异的效果,短短几年的时间,中国参加射箭活动的人数上升到20余万,一个小众的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普及成大众文化,这是出乎人们意料的。
卢老师在总结中,如此来定位以传统射箭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经济与社会一直处于“赶超型”的形态,文化则处于低势位状态。中国对引领东方文化走向世界还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也缺乏将东方体育文化发展成与奥林匹克文化并驾齐驱的又一座世界体育文化高峰的战略思想和相应的制度。这样一个伟大的文化战略任务,必须放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时期进行全面思考。为此,中国的体育文化要实现转型,要把体育置身于社会大文化,以文化的大视野来看待体育,实现它的转型。东西两种体育文化双峰并立是历史的选择与安排,东方体育文化完全有能力在不久的将来与奥林匹克比肩而立,从不同角度回答人类提出的身体文化问题。登上这个山峰的台阶,便是中国对世界体育文化做出的最大贡献。
中国传统射箭的复兴方兴未艾,任重道远,获得更多人的关注,特别是学界的关注,对于中国传统射箭未来的道路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在摸索中继承,在传承中创新,我们需要延续的,不但是中华民族的射箭文化的实践,更是中华民族射箭文化的精神,感谢老师对我们的支持与关怀。